logo

字节商业化一面:面试内容很多,面试官很nice!

作者
Modified on
Reading time
26 分钟阅读:..评论:..

题目

时间:2024-07-11持续时间:80分钟,算法写了快50min 总体体验:面试官很好,循循善诱,没有思路的也有提示

问题: 1.自我介绍,实习内容

2.询问简历中的RBAC模型是什么意思,讲一下

3.系统用户量多少(提到了会查出很多ip)ip这么多如何存储,mysql吗,看你提到了es。解释使用es存储

5.对于mysql你大概了解多少。打过数据库比赛,对mysql比较了解在数据库比赛中你负责那一部分?。简单介绍了实现了什么,buffer,索引等

7.mysql做一次查询经历了什么。互相理解出了问题,后来讲了讲buffer和火山模型

8.写入语句的执行(面试官想问的是能不能直接写磁盘,性能如何体现答所有交互都跟buffer交互,buffer被替换下去的时候会刷盘,保证持久,如果突然中断有redo log保证持久

提到了redo log,redo log的作用是什么。讲了讲redo的工作原理,如何保证持久10.数据库的隔离级别有哪些? 11.每一种隔离级别都有哪些问题?

12.详细解释下读已提交

13.场景题:需要设计一个权限任务,某个人只能拥有这个权限7天,如何设计。

开始答的id +权限放redis,但其实有逻辑漏洞14.又问如果希望查找这个权限都谁拥有那就不能只存redis了,需要持久化,简单说了。一下依靠后台线程去删除,可以用延时队列15.延时队列如何实现。

提到只用过rabbitmq,rabbitmq中使用死信队列实现,讲了下如何实现

16.你们这里索引一般怎么用? 需要快速查找,还不违反最左前缀的就可以考虑加一个

17.最左前缀是什么。大概讲了下b+树的结构,举例子说明了一下18.a-b-c建立索引,a精确,b是"%%',可以走索引吗。

19.了解过go吗,讲讲进程线程的区别,对协程有什么了解;进程线程区别;协程轻量级线程,不设计用户态内核态切换,跟java线程对比,由go的线程调度器调度; 20.算法题目(Java):

  • 最长回文子序列。
  • 岛屿数量。

题目来自原主分享:https://www.nowcoder.com/feed/main/detail/e56ca5688e3d4f64b7c91ba5f5f0cb71

参考回答

自我介绍和实习内容

「面试官」:欢迎来到今天的面试。首先,请你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,并谈谈你的实习内容。 『求职者』:谢谢面试官。我是[您的名字],是[您的学校]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。我最近在[公司名称]实习,担任后端开发实习生。 在实习期间,我主要负责了以下工作:

  1. 参与了公司权限管理系统的开发,使用了RBAC模型来实现灵活的权限控制。
  2. 优化了系统的数据存储和查询性能,包括使用ElasticSearch来处理大量的IP地址数据。
  3. 参与了数据库性能优化,包括索引设计查询优化
  4. 开发了一些RESTful API,用于前后端数据交互。

这段实习经历让我对企业级应用开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特别是在数据库系统架构方面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。

RBAC模型解释

「面试官」:听起来你的实习经历很丰富。你提到了RBAC模型,能详细解释一下这是什么吗? 『求职者』:当然。RBAC全称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(Role-Based Access Control)。这是一种广泟使用的权限管理模型,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概念:

  1. 用户(User):系统的实际使用者。
  2. 角色(Role):一组权限的集合。
  3. 权限(Permission):执行特定操作的能力。
  4. 对象(Object):被访问或操作的实体。

RBAC的核心思想是:不直接给用户分配权限,而是通过角色作为中间层。具体工作流程是:

  1. 首先定义各种角色,并为每个角色分配相应的权限。
  2. 然后将用户与角色关联,用户就继承了该角色的所有权限。

这种方式的优点是:

  • 简化了权限管理:当有大量用户时,直接管理每个用户的权限会非常复杂。而通过角色,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管理和分配权限。
  • 提高了灵活性:可以快速调整用户的权限,只需要更改用户的角色即可。
  • 降低了错误率:集中管理角色的权限,减少了直接操作单个用户权限可能带来的错误。

在我们的项目中,我们使用RBAC模型成功地实现了一个灵活且易于管理的权限系统。

IP存储和ElasticSearch使用

「面试官」:理解了。你刚才提到系统中有大量的IP地址需要存储,为什么选择使用ElasticSearch而不是MySQL来存储这些数据? 『求职者』:选择使用ElasticSearch而不是MySQL来存储大量IP地址数据,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考虑:

  1. 查询性能
    • ElasticSearch是一个全文搜索引擎,对于大量数据的快速搜索和过滤有优势。
    • 特别是对于IP地址的范围查询模糊匹配,ElasticSearch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。
  2. 扩展性
    • ElasticSearch天生就是为分布式设计的,可以轻松扩展到多个节点。
    • 当数据量继续增长时,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节点来提高存储容量和查询性能。
  3. 灵活的数据模型
    • ElasticSearch是文档型数据库,对于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更灵活。
    • 我们可以轻松地为IP地址添加额外的元数据,而不需要修改表结构。
  4. 实时性
    • ElasticSearch提供近实时的索引和搜索能力,这对于需要快速反应的场景(如安全监控)很有用。
  5. 分析能力
    • ElasticSearch提供强大的聚合和分析功能,可以轻松地进行复杂的统计分析。
  6. 与日志系统的集成
    • 如果系统还涉及日志分析,ElasticSearch作为ELK(Elasticsearch, Logstash, Kibana)栈的一部分,可以更好地集成。

当然,这个选择也有一些权衡。比如ElasticSearch在事务处理数据一致性方面不如关系型数据库。但对于IP地址这种主要用于查询和分析的数据,ElasticSearch的优势更为明显。 在实际应用中,我们可能会采用混合架构,使用MySQL存储核心业务数据,而使用ElasticSearch存储和检索IP地址等需要高性能搜索的数据。

MySQL查询过程

「面试官」:你提到参加过数据库比赛,能详细讲解一下MySQL执行一次查询的过程吗? 『求职者』:当然,我很乐意解释MySQL执行查询的过程。这个过程涉及多个组件和步骤,我们可以从查询到达服务器开始讲起:

  1. 连接器
    • 负责建立、管理和关闭与客户端的连接。
    • 进行身份认证
  2. 查询缓存
    • 检查查询是否在缓存中。如果命中,直接返回结果。
    • 注意:MySQL 8.0后已移除此功能,因为其效率较低。
  3. 解析器
    • 对SQL语句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
    • 构建语法树
  4. 预处理器
    • 进一步检查解析树,进行语义分析
    • 检查表和列是否存在,解析名字和别名,检查权限。
  5. 查询优化器
    • 决定使用哪个索引。
    • 决定各个表的连接顺序。
    • 将子查询转化成连接。
    • 生成执行计划。
  6. 执行器
    • 根据执行计划,调用存储引擎的API来执行查询。
    • 对于SELECT语句,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。
  7. 存储引擎
    • 负责数据的存储和提取。
    • 常用的有InnoDB、MyISAM等。

在这个过程中,**缓冲池(Buffer Pool)**扮演着重要角色:

  • 它缓存了表数据、索引数据、插入缓冲、锁信息等。
  • 大多数的读操作都会先从缓冲池中查找,如果找不到才会去磁盘读取。

火山模型是查询执行的一种模型:

  • 查询被分解成一系列的操作符。
  • 每个操作符实现一个next()方法,用于获取下一个元组。
  • 数据以流的形式从底层操作符向上传递,直到返回最终结果。

这种模型的优点是灵活性高,易于实现复杂的查询操作,但可能会有一些性能开销。

写入操作和持久性保证

「面试官」:很好。那么对于写入操作,MySQL是如何保证性能和数据持久性的呢? 『求职者』:对于写入操作,MySQL(特别是InnoDB存储引擎)采用了一系列机制来平衡性能和数据持久性:

  1. 缓冲池(Buffer Pool)
    • 所有的写操作首先是对缓冲池中的数据进行修改,而不是直接写入磁盘。
    • 这大大提高了写入性能,因为内存操作远快于磁盘I/O。
  2. Change Buffer
    • 对于非唯一二级索引的插入或更新操作,不是每次都直接更新索引页。
    • 而是将这些操作缓存在change buffer中,等到下次读取该页时再进行合并。
    • 这减少了随机I/O,提高了写入性能。
  3. 日志文件
    • redo log(重做日志):记录了对数据页的修改。
    • undo log(回滚日志):用于事务回滚和MVCC。
  4. 两阶段提交
    • 在事务提交时,先将redo log写入磁盘(prepare阶段)。
    • 然后修改binlog。
    • 最后完成redo log的写入(commit阶段)。
  5. 刷盘策略
    • 脏页不会立即刷新到磁盘,而是通过后台线程或某些条件触发时刷新。
    • 可以通过参数如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来控制刷盘行为。

特别说明redo log的作用:

  1. 保证持久性:即使系统崩溃,也可以通过redo log恢复未刷盘的修改。
  2. 提高性能:将随机写转化为顺序写,redo log是追加写入的。
  3. 实现崩溃恢复:系统重启时,可以根据redo log重放未完成的事务。

redo log的工作原理:

  1. 当事务修改数据时,首先将修改写入redo log buffer。
  2. 根据设置,redo log buffer会以不同频率刷新到redo log文件。
  3. 在事务提交时,确保redo log已经写入磁盘。
  4. 如果系统崩溃,重启时会检查redo log,重放未完成的事务。

通过这些机制,MySQL既保证了数据的持久性,又实现了高效的写入性能。即使在突然断电的情况下,已提交的事务也不会丢失数据。

数据库隔离级别

「面试官」:非常详细的解释。那么你能说说数据库的隔离级别有哪些,以及每种隔离级别可能出现的问题吗? 『求职者』:当然,数据库的隔离级别主要有四种,从低到高依次是:

  1. 读未提交(Read Uncommitted)
  2. 读已提交(Read Committed)
  3. 可重复读(Repeatable Read)
  4. 串行化(Serializable)

每种隔离级别可能出现的问题:

  1. 读未提交(Read Uncommitted)
    • 脏读(Dirty Read):可以读取未提交的数据。
    • 不可重复读(Non-repeatable Read):在同一事务内,多次读取同一数据可能得到不同结果。
    • 幻读(Phantom Read):在同一事务内,多次查询返回的结果集不同。
  2. 读已提交(Read Committed)
    • 不可重复读(Non-repeatable Read):在同一事务内,多次读取同一数据可能得到不同结果。
    • 幻读(Phantom Read):在同一事务内,多次查询返回的结果集不同。
  3. 可重复读(Repeatable Read)
    • 幻读(Phantom Read):在某些实现中可能出现,但在InnoDB中通过多版本并发控制(MVCC)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  4. 串行化(Serializable)
    • 理论上没有并发问题,但性能最低。

这里详细解释一下**读已提交(Read Committed)**级别:

  • 在这个级别下,一个事务只能看见已经提交的事务所做的修改。
  • 它解决了脏读的问题,但仍然可能出现不可重复读和幻读。

举个例子:

  1. 事务A开始,读取一行数据。
  2. 事务B开始,修改该行数据并提交。
  3. 事务A再次读取同一行数据,会看到事务B的修改。

这就是不可重复读的现象。对于幻读,如果事务B插入了新的行,事务A可能在后续的查询中看到这些新行,这就是幻读。 Read Committed通过版本读来实现:

  • 每个查询都会生成一个新的快照。
  • 事务只能看到在它开始之前已经提交的数据,以及它自己所做的修改。

这个级别是很多数据库系统的默认级别(如Oracle),因为它在一致性和性能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。

权限任务设计

「面试官」:很好的解释。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场景题:假设需要设计一个权限系统,要求某个用户只能拥有某个特定权限7天,你会如何设计这个系统? 『求职者』: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问题。我们需要考虑权限的时效性、查询效率和系统的可扩展性。我会这样设计:

  1. 数据存储
    • 使用关系型数据库(如MySQL)存储用户权限的基本信息。
    • 表结构可能如下:
CREATE TABLE user_permissions ( id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, user_id INT, permission_id INT, start_time TIMESTAMP, end_time TIMESTAMP, INDEX idx_user_permission (user_id, permission_id) );
  1. 缓存层
    • 使用Redis缓存活跃的权限信息。
    • 键值对形式:user:{userId}:permission:{permissionId} -> expiration timestamp
  2. 权限分配流程
    • 当分配权限时,在MySQL中插入一条记录。
    • 同时在Redis中设置一个带有7天过期时间的键值对。
  3. 权限检查流程
    • 首先检查Redis是否存在相应的键。
    • 如果存在,表示用户有权限。
    • 如果不存在,查询MySQL数据库。
    • 如果在MySQL中找到有效的权限记录,更新Redis缓存。
  4. 定期清理
    • 使用一个后台任务定期清理过期的MySQL记录。
    • 可以使用类似Quartz的调度框架来执行这个任务。
  5. 查找特定权限的所有用户
    • 这个操作主要通过MySQL来完成。
    • 可以使用类似以下的SQL:
SELECT user_id FROM user_permissions WHERE permission_id = ? AND end_time > CURRENT_TIMESTAMP;
  1. 优化考虑
    • 对于频繁访问的权限,可以在应用层增加本地缓存。
    • 使用读写分离来提高数据库性能。
  2. 容错处理
    • 如果Redis不可用,系统可以降级为只读取MySQL。
    • 实现重试机制,确保Redis和MySQL的数据最终一致。

这个设计结合了数据库的持久性和Redis的高性能,可以有效地处理大量的权限检查请求,同时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。 「面试官」:你提到了使用后台任务清理过期记录,能详细说说如何实现这个延时队列吗? 『求职者』:当然,实现延时队列有多种方式,我之前主要使用过RabbitMQ来实现。在RabbitMQ中,我们可以通过**死信队列(Dead Letter Queue)**来实现延时队列。具体步骤如下:

  1. 创建死信交换机(Dead Letter Exchange)
    • 这是一个普通的交换机,用于接收过期的消息。
  2. 创建主队列
    • 设置消息的 TTL(Time To Live)。
    • 配置死信交换机和路由键。
  3. 创建死信队列
    • 绑定到死信交换机上。
  4. 消息流程
    • 发送消息到主队列,设置过期时间为7天。
    • 7天后,消息过期,被发送到死信交换机。
    • 死信交换机将消息路由到死信队列。
    • 消费者从死信队列中获取消息,进行清理操作。

具体的代码实现可能如下(使用Java和Spring AMQP):

@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RabbitConfig { @Bean public Queue mainQueue() { Map<String, Object> args = new HashMap<>(); args.put("x-dead-letter-exchange", "deadLetterExchange"); args.put("x-dead-letter-routing-key", "deadLetter"); args.put("x-message-ttl", 7 * 24 * 60 * 60 * 1000); // 7天 return new Queue("mainQueue", true, false, false, args); } @Bean public Queue deadLetterQueue() { return new Queue("deadLetterQueue"); } @Bean public DirectExchange deadLetterExchange() { return new DirectExchange("deadLetterExchange"); } @Bean public Binding deadLetterBinding() { return BindingBuilder.bind(deadLetterQueue()) .to(deadLetterExchange()).with("deadLetter"); } }

消费者代码:

@Component public class DeadLetterConsumer { @RabbitListener(queues = "deadLetterQueue") public void receiveDeadLetter(Message message) { // 处理过期的权限,例如从数据库中删除 String userId = message.getMessageProperties().getHeader("userId"); String permissionId = message.getMessageProperties().getHeader("permissionId"); // 执行清理操作 } }

这种方式的优点是:

  • 可以精确控制延迟时间。
  • 可靠性高,即使在系统崩溃后重启,任务也不会丢失。
  • 可以轻松处理大量的延迟任务。

缺点是可能需要占用较多的内存,特别是当延迟时间较长时。在实际应用中,可能需要结合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系统负载来选择最适合的实现方式。 「面试官」:非常好。现在让我们谈谈索引。在你的项目中,你们是如何使用索引的?什么是最左前缀原则? 『求职者』:在我们的项目中,索引的使用主要遵循以下原则:

  1. 频繁查询的列:对经常出现在WHERE子句中的列创建索引。
  2. 外键列:在外键列上创建索引,以加速连接操作。
  3. 排序和分组列:对经常用于ORDER BY和GROUP BY的列创建索引。
  4. 唯一性约束:对需要保证唯一性的列创建唯一索引。
  5. 覆盖索引:尽可能创建包含所有查询所需字段的索引,以实现索引覆盖。
  6. 前缀索引:对于长字符串列,考虑使用前缀索引。
  7. 复合索引:对多个列同时创建索引,注意考虑列的顺序。

关于最左前缀原则,这是复合索引的一个重要特性:

  • 最左前缀原则指的是,在使用复合索引时,MySQL会从左到右依次使用索引中的字段。
  • 例如,如果创建了一个(a, b, c)的复合索引:
    • 查询条件包含 a,或者 a 和 b,或者 a、b 和 c,都可以使用该索引。
    • 但如果查询条件只有 b,或者 b 和 c,则无法使用该索引。
  • 这个原则的原因是B+树的数据结构特性决定的。B+树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建立搜索树。

举个例子:

CREATE INDEX idx_abc ON table_name (a, b, c); -- 可以使用索引 SELECT * FROM table_name WHERE a = 1; SELECT * FROM table_name WHERE a = 1 AND b = 2; SELECT * FROM table_name WHERE a = 1 AND b = 2 AND c = 3; -- 无法使用索引 SELECT * FROM table_name WHERE b = 2; SELECT * FROM table_name WHERE c = 3;

理解最左前缀原则对于优化查询和设计合适的索引非常重要。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创建复合索引时,合理安排列的顺序,以最大化索引的效用。 「面试官」:很好。那么如果有一个复合索引(a, b, c),查询条件是 a 精确匹配,b 是模糊匹配(like '%xx%'),c 是精确匹配,这个查询能否使用到索引? 『求职者』: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,涉及到索引的使用细节。让我们逐步分析:

  1. 对于复合索引(a, b, c):
    • a 列是精确匹配,可以使用索引。
    • b 列是模糊匹配,而且是 '%xx%' 这种形式。
    • c 列是精确匹配。
  2. 索引的使用情况:
    • 索引可以用于 a 列的查询条件。
    • 索引无法用于 b 列的查询条件,因为 '%xx%' 这种模糊查询无法利用索引。
    • 由于最左前缀原则,c 列的索引也无法使用
  3. 具体解释:
    • MySQL 可以使用索引快速定位到 a 列匹配的记录。
    • 但是对于 b 列的 '%xx%' 查询,数据库必须扫描所有 a 匹配的记录,进行逐行的模糊匹配。
    • 即使 c 列是精确匹配,由于 b 列的模糊匹配打断了索引的连续性,c 列的索引也无法使用。
  4. 查询优化器的行为:
    • 查询优化器可能会选择使用索引到 a 列,然后对结果集进行全表扫描来处理 b 和 c 的条件。
    • 或者,如果 a 的选择性不够高(即 a 匹配的记录数量很大),优化器可能会选择完全不使用索引,直接全表扫描。
  5. 改进建议:
    • 如果可能,尽量避免在中间列使用 '%xx%' 这样的模糊查询。
    • 考虑将索引拆分,例如 (a, c) 和 (a, b) 两个独立的索引。
    • 如果 b 列的模糊查询非常重要,可以考虑使用全文索引或搜索引擎(如 Elasticsearch)来处理这类查询。

总结:在这种情况下,索引只能部分使用(只用于 a 列),而无法充分利用 (a, b, c) 的完整索引结构。这提醒我们在设计索引和编写查询时,要特别注意模糊查询对索引使用的影响。 「面试官」:非常好的解答。现在让我们转向一些更广泛的话题。你了解Go语言吗?能谈谈进程、线程和协程的区别吗? 『求职者』:虽然我的主要开发语言是Java,但我对Go语言也有一定了解。让我来谈谈进程、线程和协程的区别:

  1. 进程(Process)
    • 进程是操作系统分配资源的基本单位。
    • 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内存空间、文件描述符等资源。
    • 进程间通信(IPC)相对复杂和昂贵。
    • 进程切换开销大,涉及到上下文切换和缓存刷新。
  2. 线程(Thread)
    • 线程是操作系统调度的基本单位。
    • 同一进程中的线程共享进程的内存空间和资源。
    • 线程间通信相对简单,可以直接访问共享内存。
    • 线程切换比进程切换开销小,但仍涉及上下文切换。
  3. 协程(Goroutine in Go)
    • 协程是用户态的轻量级线程,由语言或库层面实现。
    • 多个协程可以在一个操作系统线程上运行。
    • 协程切换非常轻量,不涉及操作系统的上下文切换。
    • 协程间通信通常通过 channel(在 Go 中)等机制实现。

主要区别:

  1. 资源占用
    • 进程 > 线程 > 协程
  2. 切换成本
    • 进程切换 > 线程切换 > 协程切换
  3. 并发性
    • 协程支持更高的并发数量,可以轻松创建上万个协程。
  4. 调度方式
    • 进程和线程由操作系统调度。
    • 协程由语言运行时或用户程序调度。
  5. 通信方式
    • 进程间通信复杂(如管道、消息队列)。
    • 线程间可以通过共享内存通信。
    • 协程通常使用特定的通信原语(如 Go 的 channel)。

Go语言的协程(Goroutine)特点:

  1. 轻量级:创建和销毁的开销很小。
  2. 非抢占式调度:协程主动让出控制权。
  3. 通过 channel 进行通信:遵循 "不要通过共享内存来通信,而要通过通信来共享内存" 的原则。

相比Java线程,Go的协程有以下优势:

  • 创建成本更低。
  • 可以支持更多的并发单元。
  • 调度更加灵活,不依赖操作系统线程调度。

然而,Java也在不断发展,如Project Loom就旨在为Java引入轻量级线程(类似于协程的概念),以提高Java的并发性能。 「面试官」:非常好的比较。现在我们来做两道算法题。第一题是求最长回文子序列,第二题是计算岛屿数量。你能用Java来实现这两个算法吗? 『求职者』:当然,我很乐意实现这两个算法。让我们一个一个来看。

  1. 最长回文子序列

这个问题可以使用动态规划来解决。我们定义 dp[i][j] 为字符串从索引 i 到 j 的最长回文子序列的长度。

public class Solution { public int longestPalindromeSubseq(String s) { int n = s.length(); int[][] dp = new int[n][n]; // 所有单个字符都是长度为1的回文序列 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 dp[i][i] = 1; } // 填充dp数组 for (int len = 2; len <= n; len++) { for (int i = 0; i < n - len + 1; i++) { int j = i + len - 1; if (s.charAt(i) == s.charAt(j) && len == 2) { dp[i][j] = 2; } else if (s.charAt(i) == s.charAt(j)) { dp[i][j] = dp[i+1][j-1] + 2; } else { dp[i][j] = Math.max(dp[i+1][j], dp[i][j-1]); } } } return dp[0][n-1]; } }

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 O(n2),空间复杂度也是 O(n2),其中 n 是字符串的长度。

  1. 岛屿数量

这个问题可以使用深度优先搜索(DFS)或广度优先搜索(BFS)来解决。这里我们使用DFS的方法。

public class Solution { public int numIslands(char[][] grid) { if (grid == null || grid.length == 0) { return 0; } int count = 0; int rows = grid.length; int cols = grid[0].length; for (int i = 0; i < rows; i++) { for (int j = 0; j < cols; j++) { if (grid[i][j] == '1') { count++; dfs(grid, i, j); } } } return count; } private void dfs(char[][] grid, int i, int j) { int rows = grid.length; int cols = grid[0].length; if (i < 0 || j < 0 || i >= rows || j >= cols || grid[i][j] != '1') { return; } // 标记已访问 grid[i][j] = '0'; // 访问四个方向 dfs(grid, i-1, j); dfs(grid, i+1, j); dfs(grid, i, j-1); dfs(grid, i, j+1); } }

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 O(m_n),其中 m 和 n 分别是网格的行数和列数。空间复杂度在最坏情况下(整个网格都是陆地)是 O(m_n),因为递归的深度可能达到 m*n。 这两个算法都展示了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:

  1. 最长回文子序列使用了动态规划,它通过构建一个表来存储子问题的解,从而避免重复计算。
  2. 岛屿数量问题使用了深度优先搜索,它通过递归地探索相连的陆地,并在过程中标记已访问的区域,从而高效地计算岛屿数量。

这些策略在很多其他问题中也能找到应用,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对于解决各种算法问题都很有帮助。 「面试官」:非常好的解答。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在岛屿数量问题中,我们可以直接修改输入的grid数组,而不需要额外的visited数组来标记已访问的位置吗? 『求职者』: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,涉及到算法实现的一些细节和权衡。在岛屿数量问题中,我们确实可以直接修改输入的grid数组,而不需要额外的visited数组。这种做法有几个原因:

  1. 空间效率
    • 直接修改输入数组避免了创建额外的visited数组,节省了空间。
    • 对于大规模的grid,这种方法可以显著减少内存使用。
  2. 时间效率
    • 直接修改数组比维护一个单独的visited数组更快。
    • 我们不需要额外的检查visited数组的操作。
  3. 简化代码
    • 代码变得更简洁,不需要处理额外的数据结构。
  4. 问题特性
    • 在这个问题中,一旦我们访问了一个陆地格子,我们就不需要再次访问它。
    • 将'1'改为'0'既标记了已访问,又防止了重复计算。
  5. 输入数据的使用方式
    • 在很多情况下,尤其是在面试场景,我们假设输入数据是一次性使用的,不需要保留原始状态。

然而,这种方法也有一些潜在的缺点:

  1. 修改输入数据
    • 在某些场景下,修改输入数据可能不被允许或不合适。
    • 如果后续还需要使用原始数据,这种方法就不适用。
  2. 可读性
    • 对于不熟悉这种技巧的人来说,直接修改输入可能会造成困惑。
  3. 副作用
    • 如果函数的调用者期望输入保持不变,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意外的副作用。

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,我们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修改输入数据:

  • 如果是一次性使用的数据,直接修改通常是可以的。
  • 如果需要保留原始数据,或者函数设计原则要求不修改输入,那么使用额外的visited数组会更合适。

在面试中,我们可以先询问面试官是否可以修改输入数据。如果允许,那么直接修改是一个很好的优化。如果不允许,我们就需要使用额外的空间来标记已访问的位置。 总的来说,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在算法设计中,我们常常需要在空间效率、时间效率和代码清晰度之间做出权衡。 「面试官」:非常好的解释。看来你不仅理解了算法的实现,还能深入思考其中的权衡。那么,我们的面试就到此结束了。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的吗? 『求职者』:谢谢您的肯定。我确实有几个问题想请教:

  1. 贵公司在技术栈选择上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?特别是在处理高并发和大数据量方面。
  2. 对于新入职的员工,公司有什么培训或成长计划吗?
  3. 在当前的团队中,您认为最大的技术挑战是什么?
  4. 公司如何看待工作与生活的平衡?有远程工作的政策吗?
  5. 在接下来的6-12个月里,团队或公司有什么重要的项目或目标吗?

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公司的技术方向、文化和发展前景。非常感谢您的时间和宝贵的反馈。 「面试官」: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。[面试官会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回答这些问题]。感谢你今天的表现,我们会尽快给你反馈。祝你好运! 『求职者』:非常感谢您的回答和这次宝贵的面试机会。我对贵公司的技术实力和文化氛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我会耐心等待您的反馈,也希望有机会能加入您的团队,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再次感谢您的时间,祝您工作顺利!